113 |
釋會清 |
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三年級生 |
探析《二萬五千頌般若經》「法愛」經文之異讀 |
112 |
釋洞崧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班一年級生 |
《解脫道論》之十六行與《大智度論》之師子奮迅三昧、超越三昧之比較研究 |
111 |
黃國銓 |
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大學部三年級生 |
試論會昌滅法——從武宗朝局看佛教法難 |
110 |
龔昭瑋 |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四年級 |
高僧形象的敘事差異:以宗曉《法華經顯應錄》與贊寧《宋高僧傳》、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、惠洪《禪林僧寶傳》為觀察重心 |
109 |
釋見暄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四年級碩士班四年級生 |
說一切有部與經量部對眾同分實有性的論辯 |
108 |
李周淵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研究所博士班五年級生 |
《出三藏記集》所載支謙譯經考辨 |
107 |
梁陳安 |
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一年級生 |
漢傳因明「不可得」因析論 |
107 |
楊得煜 |
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七年級生 |
從《成唯識論》相關注疏來看玄奘門下弟子間之差異——以「真如」作為討論核心 |
107 |
釋法謙 |
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四年級生 |
《大乘義章》與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佛身觀三身說之比較 |
106 |
— |
— |
(無得獎論文) |
105 |
林文亮 |
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生 |
論緣起與解脫——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 |
105 |
梁陳安 |
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生 |
比較世親與護法「否定外境」的論證策略——以《唯識二十論》與《破根境品》為例 |
105 |
莫凱輝 |
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生 |
部派與瑜伽行派「見道」之差異及其成因:以「後得位」為線索之考察 |
104 |
林育民 |
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組博士班七年級生 |
慧遠、吉藏、窺基《維摩經》注疏科判之探討——論思想對分科之影響 |
104 |
梁陳安 |
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生 |
《唯識二十論》中的論證策略——整理并反省世親論證的有效性 |
104 |
釋洞崧 |
法鼓文理學院研究所碩士班四年級生 |
《解脫道論》三種慈心之探究 |
103 |
郭捷立 |
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生 |
中國佛教「科判」研究之文獻回顧——從藏經資料談起 |
103 |
釋德律 |
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三年級生 |
唐僧慧祥生平初探 |
102 |
蕭愛蓉 |
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三年級生 |
「漸解」與「圓頓」——析論唐君毅對天台、華嚴「頓教」之評述 |
101 |
包蕾 |
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班一年級生 |
民國時期有關《起信論》的真偽之爭及評價 |
101 |
釋德律 |
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一年級生 |
《古清涼傳》成書的時代背景與撰著動機 |
100 |
林悟石 |
法鼓佛教學院學士班四年級 |
吉藏對正因佛性的空有論證——破邪之「正」:辯論與預設 |
099 |
陳法菱 |
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一年級 |
論「無分別知」與「分別知」的取境差別——以「七部量論入門」的「四種境」認識理論為研究中心 |
099 |
釋見量 |
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二年級 |
《未來史》探源——以《未來史》與漢譯彌勒下生諸經比對 |
098 |
梁國超 |
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班佛學組一年級 |
天台宗圓教功行位次析論——以智者著作中隱含的「六即佛」道次第為探討重點 |
097 |
陳平坤 |
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七年級 |
僧肇的實相哲學--以〈不真空論〉為主要典據的義理論述 |
096 |
吳孟謙 |
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一年級 |
對慧遠在《大乘大義章》中佛學立場的再檢討 |
096 |
黃纓淇 |
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|
管窺五境之正確受用——以初期佛教為中心 |
095 |
黃青萍 |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班七年級 |
敦煌出土《修心要論》連寫本文獻研究史略及其意義 |
095 |
釋見寂 |
香光尼眾佛學院三藏部三年級 |
《清淨道論》與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「念死」修持之比較 |
094 |
王瑞鄉 |
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|
《相應部‧富樓那經》(S35:88‧Punna-sutta) 譯註與研究 |
094 |
釋法照 |
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|
《阿含經》與唯識學派之認識論探究——以緣起法為中心 |
094 |
釋正持 |
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 |
天台化法四教「三藏教」之研究——以《教觀綱宗》為架構 |
093 |
高毓婷 |
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四年級 |
北宗神秀菩薩戒研究 |
093 |
廖翎而 |
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|
淺探《清淨道論》六種性行之瞋行人——以阿含經相關經論為範圍 |
093 |
趙東明 |
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三年級 |
陳那「自證」理論探析——兼論《成唯識論》及窺基《成唯識論述記》的觀點 |
093 |
釋演慧 |
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|
宋代天台山家山外論爭 |
092 |
陳平坤 |
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|
僧肇〈涅槃無名論〉疑義與析——「無名」解釋了「有名」的問難嗎? |
092 |
釋見粲 |
香光尼眾佛學院專修部 |
「買賣戒」受持探微 |
092 |
釋開仁 |
福嚴佛學院研究所 |
《雜阿含351經》「有滅涅槃」之思想開演 |
092 |
釋德藏 |
福嚴佛學院大學部 |
略探從世俗諦到勝義諦之順勝義觀 |
091 |
黃瑞凱 |
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 |
性空思想研究的一個面向——判定「《中論》是《阿含》通論」的綜合省思 |
091 |
溫宗堃 |
中華佛學研究所 |
世親《淨土論》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之研究 |
091 |
潘慧燕 |
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|
《觀音玄義》思想初探——以「性修善惡」為中心 |
091 |
釋仁宥 |
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|
地論宗、法相宗所傳舊攝論思想——以慧遠、窺基、圓測、慧沼、智周、遁倫為中心 |
091 |
釋舜融 |
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|
《四分律》犍度篇中對老、病比丘的關懷初探 |
090 |
周柔含 |
中華佛學研究所 |
四善根之名目 |
090 |
楊麗莉 |
南華大學哲研所 |
南嶽慧思《隨自意三昧》禪觀思想之探微 |
090 |
趙東明 |
台大哲學系碩士班 |
《妙法蓮華經‧法師功德品》「六根清淨」義析論 |
090 |
釋如定 |
福嚴佛學院研究部 |
不許「圓成實性」為「勝義有」之探討 |
090 |
釋有信 |
福嚴佛學院初級部 |
略談印順法師對人間佛教的抉擇 |
090 |
釋道一 |
福嚴佛學院初級部 |
以大乘三心修習四無量之探討 |